? 從邊疆貧困小村到全國文明村
  ——新疆軍區某炮兵團幫扶疏勒縣巴仁鄉16村紀實
  亞心網訊(記者 卉子 實習記者劉娟通訊員奚偉 )在疏勒縣巴仁鄉,有一個連續29年無刑事案件、無非法宗教、無民族分裂活動的邊疆民族村——16村。
  46年前,新疆軍區某炮兵團與16村開展軍民共建活動後,16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、文明村和平安村。該炮兵團和16村先後被中宣部、民政部、總政治部表彰為“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單位”、“愛國擁軍模範單位”、“雙文明先進村”和“精神文明先進集體”。
  脫貧致富先建支部巴仁鄉16村是一個維吾爾族群眾聚居的村莊。1982年,炮兵團與16村簽訂共建協議。時任團長的劉明申、政委馮金安在與新當選的村黨支部書記烏斯曼規劃共建工作時感到:給錢給物不如有一個好班子,脫貧致富首先要建好黨支部。
  當時,農村剛剛開始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,個別黨員幹部利用職權給自己的親屬和關係戶多分地。烏斯曼根據炮兵團的建議,成立由村幹部和10名群眾代表組成的土地承包調查小組,逐家逐戶重新丈量。對多占的土地全部收回,給135戶缺地農民補地。
  1994年初,炮兵團組織政治幹部編寫出新疆發展史和宗教發展史講義,利用農閑時節和節假日到村裡宣講。烏斯曼說:“這些宣講,使全村人的心與黨、解放軍緊緊地貼在了一起。”
  甩掉“窮帽子”直奔小康“人住土坯房,走路塵土揚,喝的澇壩水,四季缺口糧”,這是16村過去生活的真實寫照。
  1988年,炮兵團從縣農業局請來專家,與村黨支部制定出開挖排鹼渠、種植沙棗林等“十項工程”,打響了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戰鬥。
  那年夏天,炮兵團出動千餘名官兵奮戰19天,挖成了一條總長12公里的引水渠和3條總長1800米的排鹼渠,在沿岸栽上了3.8萬棵鑽天楊,在35畝鹽鹼荒地上種滿了防風固沙、改良土壤的沙棗樹。當年,該村小麥畝產由原來的百餘公斤增加到400多公斤。
  看到村裡糧棉豐收,炮兵團又向村裡提出發展第三產業的建議。1989年5月至10月間,村裡先後成立了地毯廠、食品加工廠、建築隊等4個村辦企業。
  2005年,縣裡在16村建起占地3244畝的齊魯工業園區,村裡不少人失去了土地。82歲的阿訇尤努斯·阿克老人說:“是共產黨、解放軍幫我們過上了幸福生活,解放軍亞克西,共產黨亞克西。”
  物質富裕精神富足“支援邊疆建設,不僅要改變村民物質上的貧困,還要改變村民精神上的貧窮。”改革開放初期,炮兵團引導村黨支部讓村裡每個黨員承包兩戶貧困戶,炮兵團黨委“一班人”結對幫扶孤寡老人、貧困學生。
  炮兵團在村裡辦起學習班,農閑時每周用兩個學習日和兩個晚上授課,讓村民瞭解國家的政策和黨的創新理論。他們在村委會建起網絡室,把閉路電視接到每家每戶。
  為了讓每個適齡兒童都上得起學,炮兵團向官兵發出“結對助學”倡議書,開展“一校十班百生”幫扶活動。5年來,該團官兵共資助了500名貧困生,村學齡兒童入學率100%。
  為了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,每逢重大節日,炮兵團都要和16村開展文化活動。今年,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7周年,炮兵團與新疆電視臺、疏勒縣委、16村在雙擁文化廣場共同舉辦了“軍民同樂慶八一”聯歡晚會。村支書烏斯曼說:“這些年,我們村發展的哪一步都離不開炮兵團的幫助。如今,我們物質富裕了,精神也富足了。”  (原標題:新疆疏勒縣巴仁鄉16村從邊疆貧困小村到全國文明村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26fral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